根據統計,約有3%的成人有心房顫動 (atrial fibrillation),且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升高。心房顫動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 (猝死、心衰竭、 或缺血性腦中風)的死亡率,統計顯示20~30%的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心房顫動所造成的,此外,心房顫動亦會導致或加劇左心室功能障礙,也會造成慢性腎臟病的惡化
心悸、 呼吸困難、喘、胸悶 |
正常的心臟跳動是規則且有順序的,當心房收縮完後,緊接著心室收縮。但是當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會跳動的不規則且速度極快,有時心室收縮速率也會加速且不規則,因此造成各種症狀的表現,包括疲倦、心悸 (小鹿亂撞)、 呼吸困難、喘、胸悶等,其症狀嚴重程度可由無或輕微症狀表現,到嚴重症狀以至於日常活動被迫停止,此時藥物或介入性治療可改善症狀,以提高生活品質。
為何會發生心房顫動 ?
心房顫動是多種疾病的最終表現,包括遺傳 (高達1/3心房顫動患者有常見的基因變異)、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瓣膜疾病、心衰竭、老化、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甲狀腺亢進、慢性腎臟病、 肥胖、喝酒、抽菸、習慣性的激烈運動等多種因素,使得心房組織結構和(或)心臟電生理的異常,最終促使異常的心臟電生理傳導之產生與傳播。
心房顫動的模式又分為第一次診斷、突發性 (7天內回復竇性心律)、持續性(心房顫動大於7 天)、長期持續性(心房顫動持續超過一年)、和永久性。
心房顫動的整體治療的五大方向
(1)針對急性心房顫動的心跳速率和心臟節律的控制,以達到血液動力學的穩定。
(2)治療心房顫動的誘發因子和潛在的心血管疾病,以降低心血管的風險。
(3)評估中風的風險,與口服抗凝血藥物之利弊,以預防缺血性中風。
(4)心跳速率的控制 (rate control),以改善心房顫動的症狀。
(5)心房顫動症狀的評估,考量是否需要心律的控制 (rhythm control),以改善心房顫動的症狀。
rate control |
心跳速率的控制 (rate control) 通常可以改善心房顫動的相關症狀,心跳速度控制藥物主要是beta-blocker類藥物,鈣離子阻斷劑 (如 Diltiazem或Verapamil),或Digoxin;如果心衰竭的徵兆或左心室射出分率 (LVEF)小於40%,則不可使用鈣離子阻斷劑 (如 Diltiazem或Verapamil)。當藥物無法控制心跳和心律時,可考慮房室節燒灼術合併抑制性心室節律器的放置。
rhythm control |
目前所有的研究顯示,對於改善心房顫動病患的預後,心跳控制或心律控制的結果相同 (沒有哪一個比較好)。針對心律控制 (rhythm control) 藥物的治療目標也是改善心房顫動的相關症狀,抗心律不整藥物對於維持竇性心律的成效不大,主要是用來降低 (而不是完全消除心房顫動的復發) 心房顫動的發生,此外,抗心律不整藥物引起的心律不整或其他副作用是時常發生的,所以選擇抗心律不整藥物的首要考量是安全 (XX製藥的廣告台詞 "先講求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至於要選擇哪一種抗心律不整藥物,又是一個長篇大論的研究了 (不是上了八堂財經課就變財經專家了! )。
至於缺血性中風的預防,以及是否需要口服抗凝血藥物和藥物的選擇,且聽下回分解。
參考資料:
1. 2014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2. 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the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
3. J Am Coll Cardiol.2016; 68(13):1452-64.
3. J Am Coll Cardiol.2016; 68(13):1452-64.
4.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12; 27: 3816-22.
5. Medicine (Baltimore). 2016 Jun;95(25):e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