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2017年高血壓的治療目標

作者謝秉閶
超過60歲,每兩個人之中,有一個人有高血壓
WHO資料顯示,全世界高血壓盛行率高達40%,而台灣高血壓的盛行率男性為25%,女性為18%,年紀超過60歲的盛行率則高升至47%。高血壓平常沒有明顯的症狀,故常被人忽略,然而高血壓卻是是中風 心肌梗塞 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所以有效控制血壓才能降低心血管及重要器官的合併症。

設定血壓治療目標並不是一個精確的科學,因為血壓標準的設定是依據不同的研究結果,而研究的族群會有很多變異,例如年齡存在其他伴隨疾病高血壓的嚴重程度治療的方案血壓治療目標等多種變因在其中,因此經常在新的研究報告出現後,可能會推翻之前的設定標準 (這在醫學進步的道路上司空見慣,現在的建議指引可能五年後全部推翻! 就像台灣的法官判決一樣)。而最新的研究結果為何呢?

先說結論
1.良好的血壓控制可以降低心肌梗塞 中風 心衰竭 心血管原因死亡等風險。
2.血壓的治療目標隨著新的研究證據發表,會有新的建議指引。
3.如有高血壓,請 "監測血壓,調整生活,請教醫師,規則服藥
hypertension guideline
2017年高血壓的治療目標 ?
高血壓治療指引之一的2004年JNC 7建議,高血壓的控制目標在小於140/90 mmHg (不論年齡),如果有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的血壓控制標準為小於130/80 mmHg。到了2014年制定JNC 8的專家們提出2014年高血壓指引,針對大於60歲族群的血壓控制標準提高到小於150/90 mmHg即可 (強烈建議,證據等級A),而小於60歲族群18-70歲的慢性腎臟病族群,或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治療標準為小於140/90 mmHg (除了30-59歲控制舒張壓小於90mmHg為強烈建議,證據等級A;其餘都是專家建議,證據等級E)。

2010年一篇ACCORD blood-pressure trial,針對糖尿病患者分成標準控制組 (收縮壓小於140 mmHg) 和積極控制組 (收縮壓小於120 mmHg),發現在主要的結果 (包含非致命心肌梗塞非致命中風心血管原因死亡)兩組病人沒有差異,次要結果當中,積極控制組可以降低41%的中風風險,其他結果均沒有達到統計學的意義。副作用方面,積極控制組的發生率也較高。

2015年另一篇SPRINT的血壓控制研究,也是分成標準控制組 (收縮壓小於140 mmHg) 和積極控制組 (收縮壓小於120 mmHg),但是研究的對象是大於50歲 (收縮壓介於130~180 mmHg),且有心血管風險的族群 (但是有糖尿病或曾經中風的族群被排除),結果卻有驚人的發現,積極控制組在主要結果方面(包含發生第一次心肌梗塞急性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因心血管原因死亡)可以降低25%的風險,此外,積極控制組可以降低38%的心衰竭風險降低43%因心血管原因死亡的風險降低27%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此外,針對大於75歲的族群,積極控制組同樣降低34%主要結果的風險,與降低33%任何原因的死亡的風險。

2016年一篇於Lancet的系統性回顧和綜合分析文章指出,積極控制組 (平均血壓 130/76 mmHg)的病人比起一般控制組 (平均血壓 140/81 mmHg)的病人,可以降低重大心血管事件 (包含心肌梗塞 中風 心衰竭 心血管原因死亡)14%的相對風險,降低心肌梗塞13%的相對風險,降低中風22%的相對風險,降低白蛋白尿10%的相對風險,和降低眼底病變進展14%的相對風險。


JAMA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30, 2017. doi:10.1001/jama.2017.0105
Hypertension in 2017
一位學者Aram V. Chobanian (美國心臟病協會首位高血壓終身成就獎) 於2017年美國醫學會雜誌 (JAMA) 提出2017年的血壓治療目標建議,(1) 小於50歲的成人血壓小於120/80mmHg如果有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 或慢性腎臟病,收縮壓建議小於130 mmHg,(2) 對於50至74歲的人,血壓長期控制標準為收縮壓小於 130 mmHg (初始治療目標為收縮壓小於 140 mmHg,如無不適情況再繼續下降至收縮壓小於 130 mmHg);如果有糖尿病的話,收縮壓目標小於 140 mmHg,(3)大於75歲的人,控制標準為收縮壓小於 140 mmHg


參考資料
1. JAMA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30, 2017. doi:10.1001/jama.2017.0105
2. N Engl J M Med 2010;362:1575-85.
3. N Engl J Med 2015;373:2103-16.
4. Lancet 2016;387:435-43.